欢迎来到佛山市机械装备行业协会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快讯

佛山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

更新时间:2021-08-12 16:35:00

 

 

  所谓先进制造业,主要是指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设备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的制造业,是与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相融合的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的集中体现,是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具有高增长、高带动、高效益、产业链长、资本技术密集、清洁型等特点。

  狭义的先进制造业主要包括装备、汽车、钢铁、石化、船舶等产业。广义的先进制造业既包括狭义的先进制造业,更包括所有制造业先进化的持续过程。因此,本规划在总体上采用广义的先进制造业概念,在具体产业分类上采用狭义的先进制造业概念。本规划也可以看作佛山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以来,我市全力推进产业强市战略,加快现代制造基地建设,努力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国际竞争力,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主要表现在:

1、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5720亿元、工业增加值355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6%和23%。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均高达60%。工业经济总量跻身全国各大中城市六强之列。质量效益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263.1%,利润总额443.88亿元,税收总额240.89亿元。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832.89亿元、4558.77亿元和3238.8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63%、30.84%和21.91%。在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工业结构向适度重型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轻重工业比例由2005年的51:49变为2010年的48.4:51.6。家电、陶瓷、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纺织服装、家具等传统优势产业得到改造提升,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光产业、新材料、环保节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3、龙头企业不断涌现。2010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有2500多家,其中超10亿元的135家、超50亿元的11家、超100亿元的6家;纳税超千万元的企业729家,其中超3000万元的103家、超5000万元的75家、超亿元的57家。目前全市上市公司29家,累计融资超过290亿元,“佛山板块”初具雏形。

4、品牌效应不断显现。全市中国驰名商标46件、中国名牌产品65个、广东省著名商标323件、广东省名牌产品218个,地理标志和集体商标6件。其中中国名牌产品位居全国各大中城市第四位,仅次于上海、深圳和青岛,在全国各地级市中排名第一,被授予“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和“中国品牌之都”。

5、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增长,总量均居全省前列。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17846件、授权量1694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646件。被确定为全国专利工作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创新型国家十强市等。

6、节能减排效果明显。201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664标准煤,并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期间下降20%的目标;单位GDP电耗下降到922.03千瓦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0.464吨标准煤/万元;COD排放量为6.68万吨;SO2排放量为10.41万吨。全市清洁生产企业达到105家,成功创建了国家环保模范城。

7、产业集聚特色鲜明。以工业园区、专业镇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不断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全市共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26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10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3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12个,中国产业名都、名镇41个,广东省专业镇35个。

 

(二)存在问题

1、经济发展效益不高,处于“微笑曲线”低端。虽然我市工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多年来外延、粗放的发展方式但也使我市付出了相当的资源、生态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效益不高,单位GDP能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发展外向型特征明显,加工出口比重大,外部资金、技术、品牌与内地廉价劳动力相结合构成了我市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本土企业缺乏自主品牌和技术,核心竞争力不足,决定了在国际分工中长期被锁定于“微笑曲线”低端。

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研投入亟待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仅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1/4,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产值的比例不足10%。大部分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低于1%。我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虽多但发明专利偏少,且多为小发明、小创造。专利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不高,应用转化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都存在不高新的问题。

3、资源要素日趋紧缺,环境制约因素凸显。每年新增工业建设用地和可调控存量土地均十分有限,项目等土地的问题较为突出。能源缺口增大,电力供应偏紧,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供应有限。环境压力较大,二氧化硫浓度年平均值、二氧化氮浓度年平均值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平均值三项指标较高,均超过国家平均标准。

 

(三)发展环境

1、国际产业加速转移。新一轮国际产业重组和产业转移风起云涌,国际上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加速对外转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影响深刻,全球性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的矛盾更趋尖锐,引发世界新一轮产业洗牌和格局重构。随着原材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攀升,国际和区域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上的部分现代产业将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沿海地区孕育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这有利于我市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国内宏观政策优化。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规划、政策,着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求东部地区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出台,珠三角发展进入国家战略,允许先行先试,这将为珠三角提供更多的发展思路、政策和项目,为珠三角各城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共同构筑起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和错位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机遇,有利于佛山等珠三角各城市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 “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为路径,全面贯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坚持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勇于开拓创新和先行先试,致力于建设现代制造基地,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致力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四化融合,构建“智慧佛山”;致力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推进绿色制造,加强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低碳发展,促进发展方式根本转变,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二)发展目标

以建设现代制造基地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根本,一手抓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一手抓优势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加快制造业与先进技术的融合,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十二五”期末力争实现制造业“先进性”蜕变,推动“佛山制造”、“制造基地”向“佛山创造”、“制造总部”转型升级。

1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到2015年,将佛山建设成为广东制造业大市,工业总产值达300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左右。其中先进制造业总产值达100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8%左右。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升级。(1)到2015年,先进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3%;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7%。(2)到2015年,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十亿元至百亿元的民营企业100家,百亿元至五百亿元的企业7家,超五百亿元2家。(3)建成一批集群化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集聚化发展的都市型工业园区,基本形成“一般工业入园区、都市型工业入社区”的产业布局,构建和谐的产业社区,产业空间布局明显优化。(4)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协调发展,出口产品和地区进一步优化,产品市场结构明显改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3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到2015年,主要生产技术创新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平,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力争企业研发投入占工业销售产值比重达1.5%以上;大中型企业普遍实现信息化与智能化生产;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度的国际品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4节能降耗减排成效明显。(1)实现制造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逐步降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比重,全面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设备、工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基本实现清洁生产。(2)资源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资源依赖性行业显著减少,节能降耗减排成效显著,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在2010年基础上下降1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到4.2千克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的COD(化学耗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2.5千克以下;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9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率达8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100%,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理率达100%。(3)基本建立起再生资源回收与产业利用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制造业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齐头并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三)发展原则

1、坚持市场需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积极有效的经济杠杆与政策为引导。结合我市现有的制造业基础,大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结合我市区域产业发展特征,积极发展利润高、效益好,能够扩展当前市场的先进制造业,同时重点规划引进市场潜力大、前景好、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新趋势的前瞻性先进制造业。加强国家级、省级重点重大制造业项目引进力度,增强佛山制造业对市场需求适应性与弹性。

2、坚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则。目前我市工业化发展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基础良好、规模大,GDP占比高,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在充分考虑我市工业化阶段特征基础上,通过引进与发展新兴制造业、改造与提升现有制造业、限制与淘汰技术落后市场需求萎缩的企业等手段,适当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力争“十二五”期间形成内部结构合理、优势产业突出、主导产业明晰、先导产业定位合理、产业更替有序的现代制造业结构体系。

3、坚持以先进制造技术引领发展的原则。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个性化与多样化日趋明显,未来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向精密化、柔性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清洁化、集成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用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提升佛山制造业竞争力。重点发展代表先进技术新兴制造业,大力发展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制造业,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增强佛山制造业生机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制造技术进步带动我市先进制造业人才体系建设,加快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国际国内人才引进。

4、坚持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绿色制造的原则。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结合我市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供给状况,大力推行节能降耗,鼓励研发节能减排生产工艺与生产技术,依托完善的制度、先进的节能技术、严格的能源审计、全力推广清洁生产、绿色制造,力争有效降低GDP能耗,遏制高耗能、高污染、高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制造企业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城市。

5、坚持发挥产业园区集聚效应的原则。充分发挥制造业块状经济优势,加快佛山制造业集群式产业园区的发展,实现资源与技术共享,节约成本,优化制造业组织结构。把优化制造业布局与城市功能优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大力发展大型制造企业集团,提升中小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着力完善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增强技术创新、综合服务等功能。强化先进制造业专业化协作配套,促进全市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产业协调发展。

 

三、发展重点

 

(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1机械装备。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机械装备产业基地,形成特色产品优势突出、配套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陶瓷机械、塑料机械、木工机械、纺织机械、玻璃机械、印刷包装机械、金属加工成套设备、起重运输设备、游船、模具、机械配件等专业机械装备制造。加快发展核电装备、轨道交通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船舶配套装备等重大成套装备制造和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等重大技术装备制造。着力发展精密制造业,重点发展数控精密陶瓷成套设备、精密压力成型设备、电梯、智能化输变电设备及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积极扩展佛山禅城经济开发区,吸引更多装备制造业企业进驻,将其建设成为以陶瓷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专业机械装备制造园区。到2015年,实现机械装备行业总产值超6300亿元,优势专业机械行业市场份额进一步巩固提高。

  积极引进先进制造技术,推进机械装备数字化,提高行业的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和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强与广州等周边地区产业配套合作,主动参与区域内重大机械装备产业合作项目。提升禅城陶瓷机械、西樵纺织机械、陈村压力机械、伦教木工机械、伦教玻璃机械、容桂机械模具、大良塑料机械装备、勒流交通机械等的产业集群水平。

2汽车及零配件。依托一汽大众佛山项目和现有整车生产企业,加强汽车整车项目的引进和对现有整车企业的扶持,大力发展符合国家安全、节能、环保要求的整车(包括新能源汽车、轿车、载重车、专用车)以及电动汽车的公用充电设备、快速充电网络等。推进汽车零部件产品制造向系统化、模块化供货方向发展,进入广州整车生产企业的配套协作体系,同时提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配套能力,将一些关键零部件,包括发动机、减震器、传动系统、汽车电机、车用工程塑料件及汽车底盘等主要零部件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佛山汽配”区域品牌,努力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基地。积极承接国际国内先进汽配产业转移,加强招商,重点瞄准国内外知名汽车制造企业的一、二、三级配套供应企业,特别是一级配套供应企业。扶持顺德专用车、房车项目的建设,支持南海福田汽车借助控股公司扩大轻型商用车规模。鼓励外资企业单独或合作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引导本地优势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合作发展。积极加强与广州相关部门和企业沟通,搭建对外交流沟通的平台,帮助企业融入广州的整车生产配套体系,协同广州打造国际汽车制造基地。增强汽车配件行业的综合配套能力,发展壮大汽配流通市场。到2015年,实现汽车及零配件行业总产值达2400亿元,培育形成多个整车制造和品牌汽配龙头企业。

3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巩固涂料、油漆、高纯试剂、粘合剂、气雾剂、专用化学品、稀释剂等在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品的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保型的高档涂料、纺织助剂、印染助剂、杀菌消毒剂、有机硅、日用化学品、电子化学品、汽车化学品等精细化工产品。支持中油高富公司扩大石化深加工能力,壮大一批精细化工专业化品牌企业。引导行业集聚发展,提升顺德涂料集群发展水平。

  发展绿色精细化工产品,如环境友好的高性能工业涂料和建筑涂料;水性粘合剂、辐射固化粘合剂;氨基酸系列产品、酶制剂系列产品、新型生物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的开发、生产基地建设要具备经济规模及系列化、专业化的行业特色。积极响应《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加快制定化工企业及涂料、油墨、胶粘剂等精细化工企业的重点监管名录,对重点名录中的化工企业强制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强制采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削减措施,严控工艺过程中逃逸性有机气体的排放。到2015年,实现石化行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

(二)全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1光电产业。重点推进光电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努力打造成为以液晶面板、新光源、光伏太阳能为重点的集研发、生产、销售、物流于一体的国内重要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新型显示器件、新光源产业,努力打造佛山成为世界级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加快液晶显示产业发展,重点发展TFT-LCD液晶显示产业,围绕TFT-LCD面板模组对相关配套的要求,发展相关配套用液晶材料、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偏光片、掩膜板、驱动IC、光源模组、膜材料、靶材等关键材料及其核心零部件,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产业链完整、全国最大、全球重要的平板显示及数字电视产业基地,培育形成超千亿产业链。加大招商力度,优化招商结构,积极引进下游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等生产线,力争引进玻璃基板和驱动IC生产企业。强化产业链创新,建设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测试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省级平板显示公共技术平台,重点发展中国(广东)平板液晶显示产业基地、海信(广东)多媒体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以LED、OLED为核心的新光源产业,加快中显科技AMOLED显示屏项目和彩虹OLED研发及生产项目建设,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抢占国内OLED产业高地,培育形成千亿产业链,成为国际领先的生产研发基地。

  着力发展半导体照明(LED)产业,构建LED的完整产业链,培育成为500亿乃至千亿产业链。积极发展半导体照明上游产业—芯片设备制造,掌握行业技术主动权和制高点;大力发展LED外延芯片、封装和车灯、路灯、背光源等应用产品;扶持建设LED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施LED照明产品示范工程。在产业集聚方面,积极扶持培育佛山LED高技术产业群,以国家高新区、禅高区为LED产业集聚中心,高规格建设好“一园一基地”,促使二者功能互补、协同发展;以国星光电、佛照明、蓝箭电子等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大国际技术投资与合作,推进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并以精密制造、软件设计、高纯气体等相关产业为配套,加大科技创新税收、重大投资和应用示范推广等方面支持,力争形成珠三角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中的“佛山军团”。发展高效节能的新型电光源、特种电光源系列产品。加快建设南海半导体照明工程产学研中试基地、南海节能光电产业基地。

  培育发展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努力打造国内重要新能源产业基地和省级光伏应用基地,逐步形成研发设计及配件加工、组装成套完整的新能源千亿产业链,将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地区性支柱制造业。加快推进中国建材集团投资的集光电技术(装备)研发、光电技术装备生产制造和薄膜太阳能模组生产三位一体的太阳能产业基地建设,吸引薄膜太阳能的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建设广东省薄膜太阳能基地。加快推进与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合作的顺德国家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建设,通过政产学研四方合力,寻找有实力的企业和融资公司,将成熟技术产业化,近期的重点是与美的等企业合作,推动光伏并网发电控制系统的产业化。到2015年,实现光电产业总产值3300亿元,在全国技术装备领先、市场份额显著扩大。

2新材料。努力打造在多个技术领域领先的国内重要新材料产业和现代陶瓷产业基地,建立比较完整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和产业链,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规模。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光电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以及其它新材料研发、设计与生产,开发多功能、智能、仿生等复合材料。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的产学研以及与外资企业的经济技术合作,引进和发展一批项目,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突破新材料产业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集成度高的产品,促进新材料新成果应用与产业化。推进国家火炬计划佛山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华南环保科技产业园建设水平。到2015年,形成5-6个有特色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实现新材料产业总产值1800亿元。

3新医药。努力打造珠三角重要的新医药产业基地。加强引进与研发创新,大力发展生物工程和制药、医疗器械产业,加强中药创新研究,提高制药装备和药品包装的技术水平。重点发展中医药及保健品、新型生物原料药、新型疫苗与生物制药、新药靶标、诊断试剂、现代中药及基因药物、医疗诊断设备、医用材料、理疗器械等。继承发扬传统“佛药”组方,扶持名优中成药产品二次开发,加强现代制药制剂技术应用于中药及保健品产业,催生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一代中成药主导品种,推动创新药物产业化发展和市场推广。加快推进中国医疗器械(佛山)产业基地、华南基因谷建设,依托诺贝尔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大力发展基因产业。建设中国(广东)中医药生物科技园,规划发展佛山(顺德)国家级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积极协助佛山有资质的医院申报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基地,为器械产业基地建设和医疗器械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加大对国内外制药大型企业的招商力度,以项目带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与广州共建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发展基地,提升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到2015年,实现医药产业总产值超150亿元。

4环保产业。大力发展污水污染治理、脱硫、污水处理、垃圾焚烧、污泥焚烧等新一代智能环保产品和先进的治污设备,重点发展水和大气污染处理专用型及家庭型设备制造,发展污泥、垃圾等资源化利用技术和装备制造以及环保新材料生产,加快发展废弃运输工具、电子电器等拆解、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加强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资源再生利用、河涌及水库淤(污)泥处置、清洁生产、生态保护、污染物监测监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服务;培育南海发展、南方风机、广东汇众、科艺普等核心企业做大做强,发展一批拥有技术优势、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小企业,将佛山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环保产业基地。到2015年,实现环保产业总产值超800亿元。

5新能源汽车。以广东省创建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试点城市为契机,发挥我市光电与新能源产业的基础优势,依托佛山照明、广顺电器、精进能源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引进技术成熟的新能源整车制造项目,推进核心技术研究、创新及产业化。利用现有产业优势,加快推动燃料电池薄膜等相关新型配件行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当前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与招商竞争的新焦点,相关企业、部门必须先行先试,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工作,积极吸收重大关键成套技术,打造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头地位。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的工作中,积极发挥汽配产业的比较优势,以佛山汽配产业的下游价值链供给能力为基础,加强产业引导和扶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到2015年,实现新能源汽车及配件行业总产值达200亿元。

6其他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风电产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发展具有自主品牌的世界级风力发电机。近期重点发展800千瓦和1.5兆瓦风电机组和风轮叶片,规划在南海狮山建风电产业园。努力将数字家庭、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为佛山21世纪的战略性先导产业。紧跟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国际信息技术发展主流,实现从传统电子工业向现代信息产业的战略性转型。积极发展物联网、电子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RFID、计算机及附件、数字视听设备、数字家庭、汽车电子等行业,推进广东省无线射频产业(佛山)基地等高新技术产业平台的建设。

(三)努力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1家用电器。鼓励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传统家用产品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引导企业积极开发特色化、多功能、高档次的新型家电产品,疏通企业与零部件厂商间的采购渠道,加强流通平台建设,努力打造成为集研发、设计、制造及交易一体的世界级的“白色家电之都”。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压缩机新技术、制冷剂、热泵技术、变频技术等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成果产业化,鼓励将其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转化、上升为技术标准,在主要产品领域掌握国家标准制订的主导权,在国际标准制订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强化工业设计,大力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的家电产品,保持电冰箱、空调器、微波炉、电热水器、饮水机、电饭煲等家电产品的全球领先地位,提高零部件的配套水平。加强与战略客户在资本、技术、营销等方面合作,推动优势龙头企业参与全国乃至全球家电产业并购、重组,打造若干世界级的大企业集团。推进美的、格兰士等一批总部基地建设。加强国际品牌形象塑造,布局全球营销网络,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家电会展业,积极承办全国乃至国际性洽谈会、学术会议、企业论坛,扩大影响力。建立家电产业信息平台和市场预警系统。

2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巩固现有行业地位,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材料与制品研发、制造、会展交易基地。发挥产业规模优势,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力争使加工中心发展为制造中心、研发中心、信息中心、交易中心、物流中心。提升建筑用和民用产品的技术与产品附加值水平,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大力发展新型汽车用铝、钢及复合型材。高档建筑复合铝型材,新型五金制品,包装用金属材料,新型合金材料,钢、铜、铝及其他有色金属材料深加工产品等。提升南海有色金属材料、顺德钢及不锈钢材料、高明钢材料、禅城不锈钢材料的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建设一批国家级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推进大沥有色金属产业园建设。

3陶瓷建材。大力发展陶瓷总部经济,鼓励引导陶瓷企业将总部、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营销中心、展示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创意中心和高档、精品、绿色陶瓷的生产部分留在佛山,努力把佛山打造成具有先进陶瓷技术研发能力的中国乃至全球的“陶瓷之都”。积极吸纳国内外陶瓷行业研发机构和拥有驰名商标品牌的陶瓷企业总部进驻佛山。推进禅城陶瓷总部基地建设,规划在市内建设陶瓷工业园示范基地或陶瓷精品园区。鼓励发展高端建筑卫生陶瓷、工艺美术陶瓷、特种陶瓷、陶瓷装备、陶瓷化工色釉料和陶瓷创意产业,加快陶瓷研发设计、检测认证、会展商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电子商务中心建设,促进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跃升。扩大佛山陶瓷会展的规模,积极吸引国内外著名陶瓷企业到佛山参展,提升国际影响力,树立佛山陶瓷会展的品牌和地位。推动企业争创更多品牌,打造“佛山陶瓷”和“佛山工艺美术陶瓷”(石湾公仔),制订并推进区域品牌的标准体系。加强“佛山·中国陶瓷博物馆”建设,力争将其建设成国家级陶瓷博物馆和全国重要的陶瓷旅游基地。建设集陶瓷工业旅游、陶瓷文化鉴赏、制陶行为体验和陶瓷文化传播于一体的陶瓷旅游区。

4纺织服装。以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为龙头,以染整织造技术进步、织物面料开发为突破口,完善服装产业链条和配套,实现从简单加工向深度加工和全过程设计制造方面升级,建成区域性纺织服装设计、生产、信息、贸易中心。支持溢达纺织等龙头企业优化升级,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与产业有序转移,集聚有潜力有前景的企业,转移淘汰落后产能与技术。完善区域性技术创新中心和专业化市场物流体系,推进区域品牌和产品名牌的创建,提升西樵纺织、大沥(盐步)内衣、里水袜业、均安牛仔服、张槎针织、祖庙(环市)童装集群发展水平。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PAC可编程序控制和数字式喷射印花、计算机测色配色等技术。

5食品饮料。努力打造国内重要食品饮料制造中心、创新中心和品牌中心。提高技术工艺水平,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培育全球性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食品饮料行业的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饮料、米酒、啤酒、调味品、粮油加工、水产品加工等行业,巩固现有产品,开发高档酱油、高档蚝油、复合调味品、果汁饮料、茶饮料、乳饮料、功能性运动性饮料以及高档白酒、啤酒新产品,开发低糖脂及功能性糕点和饼干。支持海天公司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调味品生产企业。举办饮品文化节,建设西南以食品饮料产业为主的水乡工业园,建设大型食品饮料市场,加快发展顺德水产品加工基地和广东米酒生产基地,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米酒、鱼类罐头生产基地。

6家具。努力打造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内重要家具研发、生产、和全球家具采购基地。强化家具产业原创产品设计能力,改进生产工艺,促进生产专业化,实现标准化、模块化、柔性化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区域品牌建设,提升家具材料、木工机械、家具制造、商贸物流的产业链整体竞争力。通过工业设计,加强家具产业研发能力,大力发展家具电子商务平台。重点开发生态环保家具及绿色原辅料、高档时尚家居系列、办公家具、便携式家具以及特殊功能性家具等。建设顺德家具研究开发院、检验检测中心、技术交流与成果转化中心、家居博览城、家具总部大厦、家居文化博物馆,提升乐从、龙江等家具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加强资源整合,发展家居文化。

 

四、产业布局

   按照“四化融合,智慧佛山”的发展战略,以及“一般制造业进园区,都市型工业进社区”的布局理念,依据突出区位优势、主导产业、功能集聚、低碳环保的原则,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配套完善、产业生态和谐的高新科技园区、特色产业集群区、都市型工业园区,构建“一核辐射、三轴驱动、五区融合、七大园区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以“1、3、5、7”的空间布局带动全市制造业发展。

(一)布局原则

1、充分突出区位优势。佛山各地制造业发展应根据区域特色做好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选择,凝聚不同的产业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以开放性发展思路,做好广佛、广佛肇等区域资源整合,积极开展区域产业协作,充分借助珠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发展趋势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佛山制造业布局优化和高度化。

2、大力突出主导产业。遵循产业发展和城市化的规律,立足现有基础资源,有特色、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主导产业。根据与主导行业的产业关联性选择新兴主导产业的培育项目和传统优势产业的扶持项目,力求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达到产业互促发展。

3、重点突出功能集聚。适度配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引导具有共同指向的制造业企业向特定优势区域集聚,促进产业规模经济相对集中,形成生产专业化地区和产业密集带;市内各区也可以根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思路,适当发展本地主导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

4、注重突出低碳环保。重视发展低碳环保的制造业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避免追求单一的经济产值和产量规模,注重产业功能区与社会就业、社会福利、城市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着力打造社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布局体系,实现人文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布局

1、一核辐射

  强化一个制造业发展动力“核心”,以禅城区、东平新城、南海区桂城和罗村街道、顺德区陈村、北滘、乐从镇组成的佛山城市“中心组团”为核心,发展佛山制造业的服务辐射和技术集聚“核心”区域。该区域以发挥制造业发展的配套服务中心功能,增强制造业产能扩张的辐射能力为目标,着重发展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服装服饰、广告印刷与包装、工艺美术、模型及模具设计制造等都市型工业;依托行政中心和区位内核优势,重点建设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光源、家电、金属加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制造业,串联、激活全市制造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分工链,激活制造业的“官产学研”模式,大力引入科研机构和高校,着重体现先进制造和传统提升的制造业技术集聚和扩散功能。以禅城、南海、顺德区的“三旧改造”为主要抓手,腾出土地存量空间,建设都市型工业园区。

2、三轴驱动

  依托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核心”,基于现有产业基础和城市化趋势,佛山制造业发展采用轴向布局形式。“三轴”是指从制造业发展动力核“佛山中心组团”出发,向西北沿大沥、狮山、西南组团延伸;向东南沿大良、容桂组团延伸;向西沿九江、龙江、西江组团伸延的三条制造业发展轴线。

(1)西北发展轴。主要依托大沥、狮山、西南三个城市组团向佛山西北端拓展,南起南海大沥北至三水西南。通过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功能,自东南向西北串联起大沥盐步、丹灶镇南海工业园、狮山镇南海经济开发区、里水镇、西南街道、三水工业园等6大制造业节点,形成佛山制造业发展的西北驱动轴。大力发展都市型产业及汽车工业、机械装备、医疗器械、精细化工、新型平板显示、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家电、金属加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制造业。除了上述制造业发展节点外,该驱动轴的辐射扇面范围还包括三水区云东海街道、大塘镇、白坭镇、芦苞镇、南山镇等地。

(2)东南发展轴。主要依托大良容桂组团向佛山东南端拓展,北起顺德伦教南至容桂。通过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功能,自北向南串联起伦教、勒流、大良、容桂街道及其中的顺德科技工业园等制造业节点,形成佛山制造业发展的东南驱动轴。大力发展机械装备、重大成套装备、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新型平板显示、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家电、家具等制造业。除了上述制造业发展节点外,该驱动轴的辐射扇面范围还包括顺德区均安、杏坛镇。

(3)西部发展轴。主要依托九江龙江、西江两个城市组团向佛山西部拓展,东起顺德龙江、南海九江西至高明区。通过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功能,自东向西串联起龙江镇、西樵镇、九江镇、高明沧江工业园等4大制造业节点,形成佛山制造业发展的西部驱动轴。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产业、金属加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等制造业。除了上述制造业发展节点外,该驱动轴的辐射扇面范围还包括除沧江工业园外的高明区。

(三)七大园区:产业集聚发展

  以现有的佛山国家高新区一区六园(七大园区)为基础,根据制造业发展态势以及周边用地潜力,对园区进行分类管理、区别对待,促进制造业多元化发展和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依托佛山市七大工业园区建设产业集群,促进土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进一步优化提升佛山制造业集聚水平,增强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聚和扩散效应。在具有土地资源优势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要有计划地预留必要的发展空间,积极创造条件承接高端产业项目落户佛山,发挥大项目、重要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市内各区按照城市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实行差异化发展,力争实现“五区融合”与工业园区优势互补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禅城区重点建设和发展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禅城园,努力打造成为生产性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的先进制造工业园。南海区重点发展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海园,建设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顺德区重点建设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顺德园,以总部经济园区、白色家电之都、现代物流基地理念打造特色工业园。高明区、三水分别重点建设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明园和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水园。

 

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六园产业布局一览表

 

 

序号

园区名称

重点发展产业

发展定位

所属区镇

1

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材料、光电产业、汽车零部件、精密制造、生物医药。

“宜工、宜科、宜商、宜居”的都市工业区

禅城区

张槎街道

2

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禅城园(广东佛山禅城经济开发区)

光机电一体化、汽车零部件、精密制造、新材料、金属加工、陶瓷装备、家用电器。

环保型、都市型园区

禅城区

南庄镇

3

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海园(广东佛山南海经济开发区)

新型平板显示、家用电器、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汽车整车生产及零部件、金属加工、风电装备。

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孵化基地、大佛山先进制造业发展示范区

南海区

狮山镇

4

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海园(广东佛山南海工业园区)

环保设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精密制造。

国家环保产业基地及生态工业示范基地

南海区

丹灶镇

5

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顺德园(广东佛山顺德工业园区)

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家用电器、光伏、新型平板显示、机械装备。

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孵化基地;园林式的研究开发中心

顺德区

大良、容桂、杏坛镇

6

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明园(广东佛山高明沧江工业园区)

新材料、节能环保、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电子信息、金属加工、石油化工。

轻污染、无污染的高新技术工业园及制造业基地

高明区

荷城、杨和、明城、更合镇

7

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水园(广东佛山三水工业园区)

电子信息、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食品饮料、光伏、机械装备、精细化工、纺织服装。

以现代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三水

乐平镇

 

五、支撑体系与保障措施

 

(一)支撑体系

1、基础设施

  按照现代产业发展要求,加快交通、通信、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推进智能交通建设,优化综合运输网络布局,着力提高交通设施的通行速度和运能,完善佛山制造基地与珠三角区域、华南地区、东南亚及其它国家与地区的快捷物流通道;加快佛山能源项目建设,构建智能电网,保障能源供应;按照“四化融合”的要求,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构筑市、区、镇(街)公共信息平台、地理信息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基础设施,构建“智慧佛山”。全力构筑产业载体(工业园区)、水利工程、综合交通、供水管网、污水处理、电网建设、石油天然气管网等现代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支撑平台,营造优良经济硬环境。

2、金融服务

  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鼓励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大力推进市内优质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基金等,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强政、银、企的沟通协调,落实信贷合作协议,积极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支持重大制造业项目建设;鼓励引导金融机构主动新兴产业提供融资服务,针对中小企业积极进行业务创新,品种创新;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发挥好各区财政出资建立的信用担保基金作用,切实帮助传统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探索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公司债券、集合票据融资等,拓宽融资渠道。

3、科技创新

  立足我市现有制造业基础,推进代表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方向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认真落实制造技术改造、先进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先进技术设备进口等方面的各项优惠,为企业发展创造优良的技术政策环境。采用政府牵头、企业界和学术界广泛参与的方式,结合佛山制造业特点,积极开展符合先进制造业发展特征共性技术的预测和共性技术开发计划的制定。同时加强与国内科研机构合作,促进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建设技术研发中心为抓手,提高先进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制造企业与广州、佛山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对企业成立技术研发中心的,予以一次性配套建设资助。对技术研发中心开展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与自主开发项目,设立技术创新专项资助。积极协助技术研发中心申报各类国家级、省级的技术创新项目资助和技术进步评奖项目。

4、人才培育

  高技能人才和现代管理人才是先进制造业发展必备条件。切实重视企业管理专门人才和先进制造技术专门人才培养,努力构筑佛山人才激励机制,营造留人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依托佛山现有人才资源基础,利用市场机制,力抓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造就一支包括企业家、经营管理者、研发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技术工人、熟练工人在内的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素质制造业精良队伍。加强职业院校建设,力争建立起一批面向产业群的职业培训示范基地,为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增强制造业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引进的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一定的收入补贴、住房补贴和研发项目启动经费。

(二)机制建设

1、用地保障机制

  按“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使用计划,强化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合理调节与使用土地资源。探索建立新增工业用地指标的竞争性分配机制,确保重大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用地需求。新增产业用地应更加注重通过“三旧”改造加以解决,先用存量土地,后用增量土地,做到节约集约用地,有计划、有步骤合理供地。出台相关政策,促使“三旧”改造中维持一定比例的旧厂房改造后继续用于发展工业。以集中促集约,引导并逐步实现一般制造业向园区或特色产业集群区集中,都市型工业向都市型工业楼宇或都市型工业园区集聚,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集聚利用效应,合理开发利用每一寸土地。

2、完善市场机制

  建立健全有利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法律、市场环境和创新平台。完善制造业生产要素市场,加快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3、培育龙头企业机制

  制定鼓励境内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对重组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长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申请贷款等予以支持;对境内企业并购境外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可给予相关项目贷款贴息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开展境内外并购贷款业务,为培育大型先进制造企业集团提供良好的条件。切实加强对代表先进制造技术方向的重大项目引进工作的组织领导,营造良好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环境,增加国际国内重大项目落户我市的吸引力。

(三)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加大政府推动的力度,市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与规划建设的指导。各区要紧紧围绕发展佛山先进制造业战略,加快对先进制造业园区整合的组织实施,落实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举措。

2、行政服务保障

  贯彻依法行政原则,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创建网上政策信息资源库,探索建立快捷的商品进出口通关新机制,努力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标本兼治,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积极倡导诚信经营,着力培育一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运作规范的制造业行业协会。加快构建投资咨询、技术服务、资产评估、产权交易、信用担保、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3、服务业配套保障

  坚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互动发展原则,充分利用广州佛山两市产业结构互补的特性,加快推进与先进制造业相适应的区域物流中心、区域商贸中心、区域旅游会展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和区域信息服务中心建设,把商品、信息集散中心建设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结合起来,以现代化的流通促进现代化的制造业生产,形成佛山特色生产、流通、市场相结合新格局。加快传统流通业态的改造提升,大力推行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积极培育发展要素市场。推动工业企业创新贸易组织方式,进一步发挥流通在扩大消费、拓展市场、带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方面的先导作用。建立健全投资融资保证体系。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市、区政府每年预算安排的经济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择优扶持,支持和鼓励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向先进制造业,大力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从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鼓励跨国公司和外地大企业集团以独资、控股和购并等方式来佛山投资,努力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各级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

4、政策保障

  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以及促进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并加强地方性的配套政策。对先进制造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对获得认定的企业,当年度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按规定给予相关税收优惠。对引进的大项目,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纳税服务的力度,涉及行政事业收费的先按规定征收,再考虑通过返拨等方式给予扶持。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项目,提供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对战略投资者获取的符合条件的居民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确认为免税收入。

  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产品,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按国家有关规定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按照税收政策适用范围,引导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严格贯彻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对部分高技术、高附加值工业产品按国家有关规定适用出口退税率。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出口信贷资金投放,支持国内企业承揽国外重大工程,带动汽车及零部件、成套设备、机械装备以及石化产品出口。

5、环境保护与节能节水措施

  项目所在的佛山是珠三角的重要饮用水源地,区内环境保护措施得当,环境质量总体优越。经实测,区域内西江、珠江等水体水质的总体状况良好;大气环境质量良好,局部区域存在一定的空气污染问题;市内各工业区、生活区的昼、夜噪声监测值绝大部分不超标;该项目处于人流活动频繁区,无原始植被生长和珍贵野生动物活动,区域生态系统敏感程度较低。

(1)污水防治措施。工业与生活污水处理应尽量利用已建成的污水处理系统,加大力度对工业项目施工及运营期间的重污染污水进行深度处理,经处理达标后,尽量回收利用,严格按照《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的相关规定集约式排入区内各水体。建筑工地必须建造泥浆水沉淀池,通过一段时间的沉淀,除去大部分泥浆等杂质方可排进市政管道。

(2)废气防治措施。工业企业禁止使用超过服役年限的生产机械和运输车辆;工业原料应有专门存放库房,运输扬尘时应泼洒一定量的清水,以减少粉尘污染;相关废气防治措施应尽力结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等国家标准。

(3)噪声防治措施。部分工业项目施工及运营产生的噪声将会对附近居民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建设单位和工业企业应对不同施工阶段,严格按《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进行噪声控制;合理安排好施工时间和施工场所,在能够完成施工进度的情况下不要安排昼夜连续施工;严禁高噪声设备在作息时问(中午或夜间)作业;尽量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或带隔声、消声的设备。

(4)固体废弃物防治措施。运用填埋、焚烧、综合处理和回收利用等多种形式,对城市垃圾进行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特殊、高污染、重毒性的固体废弃物需经环保部门指定单位进行收集处理。

(5)节能节水节材措施。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能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