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佛山市机械装备行业协会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快讯

佛山市打造万亿规模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工作方案

更新时间:2021-08-13 09:05:48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全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一体化发展,建设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重点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的指示精神,结合佛山的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发展目标

1、打造成为广东省先进装备制造业核心基地。佛山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2013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182.9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4.38%,实现工业增加值946.84亿元。为了实现万亿规模产业目标,结合全市技改扩能、增资扩产等自然增长因素,综合考虑全市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航天航空等领域新增项目拉动效应,分两个阶段实现总体目标:

  到本届政府任期届满(2016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500亿元(禅城区450亿元,南海区1930亿元,顺德区1800亿元,高明区570亿元,三水区750亿元)。形成10个以上超30亿元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集团),打造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尖特新”基础加工配套企业,培育20家左右具有重大装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的重点企业机械装备研究院,实现重点骨干企业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全覆盖。

  到“十三五”期末(2020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5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0亿元(禅城区580亿元,南海区3800亿元,顺德区3000亿元,高明区1150亿元,三水区1470亿元),其中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等交通运输制造业实现产值5000亿元;通用装备、专用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4000亿元,环保装备、智能机器人等新兴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形成骨干龙头优势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条配套完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现代装备制造及其服务产业体系,促进装备制造产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数字化制造跨越发展,形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使佛山成为广东省先进装备制造的核心基地之一、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龙头、华南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服务集聚区。

二、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2.构建重大产业创新平台。着力加强重点企业机械装备研究院建设,集中承担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装备、工业自动化与智能控制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专业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任务。打造高水平产业创新公共平台,抓好佛山中国科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广东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广东三水合肥工业大学研究院、佛山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华南PET模具公共服务平台、佛山模具标准应用与研究平台等综合型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增强通用理论研究和科技攻关能力。鼓励龙头企业申报建设国家、省级工程中心或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或工程实验室等。(市科技局、经信局、各区政府负责)

3.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突破关键零部件、机电一体化芯片、系统智能控制软件等重大产业技术瓶颈,积极应用创新成果推进技术改造,大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总体装备水平。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的导向作用,面向企业技术需求编制项目指南,组织实施产业技术攻关重大专项。推进技术交流与合作,实施重大成套装备等重要领域关键技术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推动本地企业、创新平台参与国际装备技术的研发合作,大幅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引进力度。(市经信局、科技局、各区政府负责)

4.推进产业标准化建设。积极构建装备制造业先进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关键核心技术的地方标准,推动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鼓励企业在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建立完善标准信息查询服务平台,提高技术标准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建立健全标准与科技、专利协同机制,推进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实施与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同步,推动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标准。(市质监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文广新局(市版权局)、各区政府负责)

5.完善企业创新体系。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与创新投入,深入开展企业创新综合试点。完善产学研政协作的产业创新网络,创新、优化产学研合作模式,深化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及中介机构等合作,推动建立各类联合研发机构,综合运用信贷风险补偿、科技保险等手段,支持重大产学研合作开发项目,推动产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建设一批有显著成效的技术转移中心。实施企业专利运用、管理和保护提升行动,培育一批优势专利密集型企业,鼓励企业组建专利联盟,整合行业专利资源、构筑行业专利池,加速行业专利技术的产业化、标准化。(市科技局、经信局、金融局、各区政府负责)

6.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提升增量、改造存量、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瞄准价值链高端,创新发展重型化、成套化、智能化、绿色化产品,扩大装备成套生产规模,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支持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制造流程,改造提升陶瓷机械等优势传统产业。引导企业逐步退出竞争力较弱和发展前景欠佳的产业领域,适当提高产业准入门槛,适时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移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实现资源型和产业链低端企业有序退出。(市经信局、发改局、科技局、各区政府负责)

三、实施龙头带动工程,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并进

7.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集中力量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的龙头骨干企业。到2016年,培育销售额超1000亿元企业1家,100-1000亿元企业2家,30-100亿元企业7家。鼓励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以兼并、合并、重组、改组、接管、资产收购、参股、控股、承接债务、联合经营、合资合作等方式开展企业间整合项目,使主机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组建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的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和全程服务为一体的工程公司。鼓励龙头企业向制造服务化方向发展,支持装备工业设计、销售公司、工程公司与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新型商业模式合作和创新,推动企业由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工程规划咨询、设备总成、设备安装调试、设备总承包等领域发展。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行业协会的作用,整合兼并重组信息,搭建企业间兼并重组的桥梁。(市经信局、市金融局、各区政府、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负责)

8.促进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和成长性较强的中小微企业建立协同发展机制。龙头骨干企业通过工程配套、主机配件结合、横向联合、产品纵向延伸等途径,带动一批从事精密齿轮、电主轴、滚珠丝杆、精密线轨、热处理、伺服电机、系统开发等装备关键部件、通用基础配套件研制的科技创新型、专业协作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实现基础配套件与主机产品同步开发、协调发展。鼓励大企业以投资参股方式与中小微企业实现资本联结。引导中小微企业主动为大企业配套,发展成为“专精尖特新”优势群体,形成大、中、小、微企业有机结合、专业分工的良好发展格局。(市经信局、有关行业协会、各区政府负责)

9.发展跨国经营企业。支持有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利用技术、品牌、管理等相对优势,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建立营销渠道、直接投资、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参与全球资源整合与运营,加快建立全球化研发、生产、采购和人才体系,逐步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有针对性地引入一批在装备制造高技术领域和新兴产业领域具有带动示范作用和行业支撑作用的国际知名企业落户佛山,加快本地企业与国际接轨。(市商务局、经信局、各区政府负责)

四、实施重点突破工程,推动全产业链整体抬升

10.明确发展重点领域。优化发展陶瓷机械、塑料机械、木工机械、压力机械、纺织机械、玻璃机械、印刷包装机械、模具、铝型材加工设备、不锈钢加工设备、汽车配件、医疗器械、环保设备、金属加工成套设备、家电装备等专业机械装备制造;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核电、轨道交通、高压输变电、船舶配套、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等重大成套装备制造和高档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等重大技术装备制造;着力发展数控精密成套设备、芯片制造装备、3D打印装备、激光装备、精密压力成型设备、电梯、智能化输变电设备及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机器人、纳米制造等精密设备制造;推动系统集成和装备服务业发展。加强对产业比重大,发展后劲足的汽车整车、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成套装备制造、精密制造、环保装备制造等产业的政策保障,制订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各区政府负责)

11.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建立促进重大项目落地的工作制度,形成高效的市区联动落实机制,完善项目落地的配套政策。加强重大项目库的建设管理,每年滚动调整(增加或淘汰)重大装备制造项目名单。加强重大项目建设跟踪督办,落实领导责任、单位责任,加快协调项目建设中要素保障、推进落实等重大问题。重点推动一汽-大众佛山项目和供应商配套项目、南方风机“全球最大型电熔精密成型”(重型金属3D打印)成套工程设备建设、推动华南(国际)口腔医疗器材产业中心建设;加快推动广东省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建设、顺德精密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创业园和顺联国际机械装备交易市场建设,促成本地龙头企业与欧盟、日韩等国家的机器人公司合作,共同建设以资本为纽带、以工业机器人组装和服务为核心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合资公司;切实抓好北汽福田汽车项目的落地建设;按“佛山车佛山造佛山配套”落实好南车现代有轨电车制造基地项目、陆地方舟项目的建设和落地工作。(各区政府、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商务局负责)

12.狠抓招商引资。加快制定装备制造业招商引资路线图,进一步明晰招商的路线、方向和目标。重点落实省引进带动性强的100家国内外先进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的招商目标,实施“靶向”引进,积极开展与跨国公司、央企、国企和大型民企、上市公司的项目对接,着力引进重大装备项目。实施“龙头”招商,有针对性的引进装备行业龙头,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入驻,迅速形成产业集群。以本地龙头骨干企业为纽带,引进相关上游装备配套企业,拉长产业链条。以“平台+孵化+产业”的互动运作模式,引进关键技术、重点项目和高级人才,推动技术商业化、项目产业化和产业规模化。鼓励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采取产权(股权)转让、相互持股、合资合作、技术引进等多种方式增资扩产。鼓励已引进的重点装备项目、龙头企业把研发中心、技术中心、高端制造环节、营销中心等转移或整合到佛山。加强市内各区规划项目的统筹协调,建立各区外迁企业优先在本市内布局迁移的协调机制。(市商务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各区政府负责)

13.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以企业为主体,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行业主导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装备制造业品牌。不断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引导重点装备制造业企业积极申报认定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发挥品牌带动效应,促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产品、优势企业和重点发展领域集聚。鼓励和协助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注册集体商标,做好区域品牌的申报工作,打造强势区域品牌和原产地标识。积极推动重点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国际化。加大对驰(著)名商标和名牌的保护力度。(市工商局、市质监局、经信局、各区政府负责)

14.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开放和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促进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的深度融合,利用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改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流程,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实现管理模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经营管理的实时化和运作过程的规范化。鼓励企业探索设立发展战略规划委员会,设置首席战略专家。支持重点培育企业引入国内外知名咨询机构,帮助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开展精益生产,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市经信局、各区政府负责)

五、实施市场开拓工程,提升产业产品话语权影响力

15.不断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根据投资需求和消费热点,鼓励引导企业加快优化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完善营销网络和服务网络。积极推动优势装备企业与央企、大型国企、军企在市场、产品等方面开展交流对接,推动装备制造产品进入央企等大型企业采购供应渠道。积极跟踪国外装备制造业布局调整和产业、技术转移趋势,不断加强针对欧美、日韩等地的宣传推广工作,组建产业联盟抱团开拓国际市场。以佛山专业的机械加工企业为基础,组建包括研发、总装、模具、机加工、锻打、铸造、钣金、喷涂、电器、控制技术、维修服务等完备产业链的企业联盟,抱团承接国际国内大型工程外包业务,开拓重大装备国际市场。(市商务局、市经信局、市工商联、各区政府、市有关行业协会负责)

16.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会展中心。推动顺联机械城20万平方米会展中心场馆建设,以“佛山市机械装备博览会”为基础、整合佛山汽车、模具、通用机械、专用机械等专业机械行业展会资源,联合珠江西岸各城市,共同举办“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国际)博览会”,将佛山打造成为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会展中心,展示佛山乃至珠江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实力,吸引全国各地的客商。(市经信局、市发改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各区政府负责)

17.提升抗击风险能力。加强贸易壁垒应对工作,及时了解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他贸易壁垒情况。引导装备制造行业商(协)会开展贸易壁垒的行业协调和预警监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应对贸易壁垒。积极运用贸易救济手段维护行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不断总结对外贸易中的经验教训,规范行业和企业出口秩序,有效规避国际贸易风险。(市商务局、有关行业协会负责)

六、实施智慧机械工程,加快产业信息化智能化

18.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通过政策驱动、示范带动、载体建设、平台服务为手段,引进一批智能装备、机器人以及智能制造应用项目,打造集“研发、工程设计、核心零部件、精密加工、系统集成、品牌服务、高端展会”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全产业链。顺德区以“1个产业基地+3个配套园区”模式,加快建设广东省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核心区(顺德高新区启动区5200亩)、智能制造配套区(顺德智富园648亩)、国际机械装备交易市场(顺联国际机械城250亩)、机械核心零部件交易综合体(华南机械城150亩)等载体。南海、三水区以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基础,推动南区(南海高新区)与北区(三水工业园区西部版块)协同共进,形成汽车制造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家电、智能家居、平板显示器件、机械加工等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应用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南海区政府、顺德区政府、三水区政府负责)

19.实施“百企智能制造提升工程”。鼓励制造企业以减员增效、减能增效、减耗增效为主要内容开展实施智能化改造,在全市相关行业选取100家制造企业开展试点,重点推广先进过程控制、现场总线、工业机器人、制造执行系统、网络协同制造等技术,支持企业采用智能化成套装备建设“数字化工厂”,加快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以机器代替人,以自动化代替流水线”。(市经信局、各区政府负责)

20.培育本地机器人企业。围绕工业制造重点领域的用户需求,开展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系统集成、设计、制造、试验检测等核心技术研究,攻克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以焊接、上下料、搬运、码垛等工业机器人产品为重点,在劳动强度大、危险程度高和对生产环境洁净度要求高的汽车、冲压、锻造、民爆、物流等行业选择一批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示范推广工程,支持传统制造企业采购本地机器人装备企业提供的装备、解决方案或集成服务。到2017年,实现本土工业机器人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30%以上,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50以上。(市经信局、各区政府负责)

21.打造装备制造云制造平台。依托“中国在线制造”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利用平台的软件基础设施,鼓励本地装备制造企业注册与国内一流的装备制造科研院所在云平台上对接,共同开展协同研发、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和协同营销。(市经信局、各区政府负责)

22.推动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化建设。依托我市顺联国际机械城、东方机械广场、华南液压配件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的基础,应用传感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开展电子商务模式创新,实现品牌制造商、经销商以及用户之间线上、线下的紧密合作,推动专业市场展示功能创新、物流功能创新以及供应链技术创新。(市商务局、经信局负责,各区政府配合)

七、实施产业配套工程,强化服务支撑与统筹协作

23.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按照省的总体规划,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市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规划,调整优化布局,形成各区产业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禅城区、中德工业服务区要立足发展装备制造服务业,抓好光学元器件加工装备、微型机械、陶瓷机械等产业载体建设。顺德、南海、三水要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基地,进一步优化“中枢两翼,核心带动、南北呼应”的产业布局,打造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轨道交通、光伏发电装备以及一批特色装备产业集群,形成一批数控机床(加工中心)、质量监测中心、设计研发平台;高明区要抓好工程机械、模具、机械配件等基础配套装备发展,打造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以及数控机床及系统集群化发展。积极落实全市产业转移战略,发挥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南园)载体作用,推动汽车配件等装备制造业有序转移。(市经信局、市发改局、各区政府负责)

24.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依托一汽-大众、南车有轨电车、北汽福田等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推动装备制造业原材料、研发、设计、制造、检测、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集聚发展。依托广东省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广东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产业基地、广东省(南海)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欧洲工业园C区、国家火炬计划自动化机械设备产业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三水)产业基地、杨和镇装备制造业基地、广东新材料产业基地、广东省口腔医疗装备(南海)产业基地作为发展装备机械产业的重点园区,严格实行产业集聚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开发,确保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依托佛山国家高新区“一区五园”的优势和中德服务区、广东工业设计城等高端产业载体,大力发展园区主导产业,各园区严格制定项目准入和投资强度要求。今后各区新建扩建项目优先推荐入园,鼓励引导园区外生产的企业逐步迁移入园。积极利用“三旧改造”腾出土地资源,设立“机械精密加工区、关键零部件生产区、机械装配区”等多个功能发展区和“机器人工业园”,引导企业入区入园,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园,将分散的人才、设备资源整合共享,降低生产成本。(各区政府、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国土规划局、市住建管理局、市环保局、市食药监局、佛山高新区负责)

25.大力发展与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密切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会展、物流、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中德工业服务区、佛山高新区、广东金融高新区、广东工业设计城等高端服务业载体建设,引进、培育、建设一批装备制造企业的集团总部、研发总部、交易中心、服务中心。支持与装备制造企业专业配套的物流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佛山市、区有关行业协会积极发挥在政策制定、行业标准化建设、开拓市场等方面作用。加强产业园区、专业镇等工业区的生活配套建设,并落实相关的医疗、教育资源投入,加快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工作。(市商务局、市金融局、市经信局、市交通局、市教育局、市卫计局、市国土规划局、市住建管理局、市质监局、市文广新局、佛山高新区、各区政府负责)

26.打造产城人融合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核心总部集聚区。依托中德工业服务区、佛山高新区、广东金融高新区、广东工业设计城等高端产业载体,引进、培育、建设一批装备制造企业的集团总部、研发总部、交易中心、服务中心,在装备产业集聚区引导本地装备龙头企业总部集聚,打造产城人相融合,适合高端人才创业、居住、生活的产业环境。(各区政府负责)

27.建立金融配套支撑的产业环境。加大对装备制造行业多层次的金融创新力度。积极开展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优集合票据试点和小额贷款公司集合私募债创新试点,为装备制造行业发展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大力缓解中小企业过桥资金难问题;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扩大社会融资。支持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发起成立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为广大中小装备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探索建立推动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措施办法,对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方式使用设备按一定比例贴息补助。(市金融局、市商务局、佛山银监分局、市经信局、各区政府负责)

28.发挥行业协(商)会作用,积极发挥行业协(商)会的桥梁作用。支持行业协(商)会成立实体公司,为会员企业集中采购原材料降低成本。推动“佛山装备制造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建设。在培育人才、推动职业教育、缓解融资难、兼并重组等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中介服务功能。(市工商联、质监局、民政局、各有关行业协(商)会负责)

八、实施区域协调工程,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29.推动珠江西岸产业联动发展。在省的统筹协调下,组建珠江西岸产业(品牌、标准、创新、资本、服务)联盟,积极加强珠江西岸城市之间产业协作、区域布局、土地供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建立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体系;针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技术瓶颈、基础共性难题,联合开展国际招标;整合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优势产业、重点建设项目、重大产学研成果,共同开拓市场;联合组织参加各大专业展会,以区域整体形象集中展示珠江西岸的装备制造产品、品牌、技术;联合开展国际合作和项目招商。(市经信局、市工商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各区政府、市区有关行业协(商)会负责)

30.充分发挥珠江西岸地区的产业配套功能。有效利用珠江西岸各市在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优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发挥佛山等珠江西岸城市装备制造业区域品牌溢出效应,先进管理经验效应、市场延伸效应、投资扩散效应,推动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大。(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各区政府负责)

九、实施政策保障,形成产业跨越发展的有力支撑

31.加大资金投入。以政府资金、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等“三位一体”的金融服务模式,设立“佛山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基金”,其中,市经济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从2015年起三年内,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资金,政府资金以贴息、补助、注入资本金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资金加大投入,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业重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装备制造业核心总部集聚区等重大基础设施;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支持装备企业做强做大、研发、参与国家重大项目、“走出去”等;各区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安排资金或采取其他形式对本区装备制造业给予资金支持。(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公用事业控股有限公司负责)

32.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国家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对列入国家发展重点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本市企业为开发、制造这些装备而确有必要进口的部分关键配套部件和原材料,免征进口关税或实行先征后返,进口环节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模具产品享受增值税先征后返还的政策。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企业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市国税局、地税局负责)

33.优先安排项目用地。各区的新增用地指标,优先保障装备制造业重大项目,对总投资10亿元以上、亩均投资300万元以上的现代装备制造业项目,市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对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业项目,争取优先纳入省重大产业项目库,争取企业享受省的土地、环保容量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利用“三旧改造”政策,开展土地挖潜。项目用地符合集约用地要求的,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的情况下,增加建设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单独设立的装备制造业相关研发中心、科研机构及设计用地,在符合规划前提下,优先保障供地。(市国土规划局、各区政府负责)

34.加强能源保障。挖掘潜力保障电力供应。电网企业科学制定运行方式,确保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和紧急状态下的互相支援,满足用电需要。同时,争取省有关部门给予“专、精、新、特”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以适当的优惠电价。做好成品油、天然气稳定供应。协调重点石油企业加强产销衔接,增加资源供应,统筹天然气资源平衡,加强应急调度,保障合理供应。(市经信局、市发改局、市住建管理局负责)

35.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高级人才培养。依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土职业院校和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打造佛山市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联盟,加快中德职业技术培训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德工程学院建设,构建全方位的“职业技术工种、高级技术研究人才、研究生院、博士后工作站、海外特需人才”全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和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企业专家库,组织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佛科院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在重点企业建设职业院校学生实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鼓励校企和协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在职业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改革,在高等院校推进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鼓励佛科院和职业院校对企业员工大力开展装备制造业新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经信局、相关行业协会、佛科院和市各职业院校负责)

36.加强政策统筹。加强政策创新,基于佛山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新情况、新形势,针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及时出台切合产业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整理汇编国家、省、市和各区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已有政策。抓好新旧政策的延续问题,落实市、区财政分担比例。深入开展政策的宣传培训,推动政策扎根行业、深入企业。(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各区政府负责)

37.加强环境容量保障。腾出环境容量,优先安排重大装备制造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市环保局、各区政府负责)

38.切实抓好重大项目跟踪落实。明确责任主体,落实专人专责抓好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引进工作。南海区政府负责一汽-大众整车项目的推进工作,南海区、三水区政府负责一汽-大众配套企业项目;三水区政府、市商务局、市经信局全力抓好北汽福田乘用车增资扩产项目的引进工作;高明区政府、市发改局负责陆地方舟项目的建设推进工作;高明区政府、市发改局负责落实南车有轨电车项目的建设推进工作,市经信局做好南车有轨电车项目本地配套的产业对接工作;顺德区政府、市商务局负责长城华冠纯电动车项目的招商洽谈工作;市经信局、各区政府要抓好通用、专用装备制造业等领域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促进产品升级、技术升级。(五区政府、市发改局、市商务局、市经信局负责)

39.强化组织保障。建立佛山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组织协调推进全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联席会议总召集人由市分管领导担任,成员单位包括各区人民政府及市各有关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局,负责对每年的工作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工、工作进展跟踪、并会同相关部门进行工作督查,对企业自身不能解决且需要多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定期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各区要成立相应专门机构,落实市、区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每季度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任务落实情况。市各有关部门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制订各项具体落实措施。与省、国家有关部门建立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战略合作机制。(市经信局、各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部门负责)